白及能否再现商机
2018年白及在不到一年内,统货个子从500元跌至115-120元,2020年底进一步下滑至80元,2021年在80-85元上下徘徊近一年,2022年回升至90-95元,到11月涨至120元,2023年加速上扬,从120元攀升至180元左右,2024年在震荡中逐渐跌落下来,从175元跌至120元,进入2025年价格继续走低,目前市场多售价75-80元。
白及从三年低价中走出,涨价持续不到两年便跌落下来。白及为何落价,后市能否再现商机?
白及原系野生珍奇药材,经过多年无度采挖,资源量急剧减少,已经列入世界濒危植物保护品种。目前,只有贵州、云南、四川尚能为市场提供货源,其他一些产区已经枯竭,无法为市场提供批量货源。
2010年白及首次突破百元高价,当年价格高升至160-180元,2011年在170元左右徘徊近一年,2012年从170元飙升至240-260元,2013年跳过300元,直奔460元,2014年在460元左右横盘到10月,11月进一步高升至550元,此价持续到2015年,2016年上半年涨至620-650元,下半年跨过700元,直达850元,此价坚持到2017年9月。
白及2010年从80元迈开涨价步伐,到2017年高升至850元,涨价行情长达8年之久。白及为何高价持续这么长时间?受白及连续多年涨价刺激,2013年便有药农尝试采挖野生根茎移栽大田,并获得成功,2014-2015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。按白及生长周期3年推算,2016-2017年采挖面积大,但是,由于药农种植积极性高,采挖出来的鲜根茎多做种根栽种了,实际用于药用的商品不多,加上鲜根茎的高价,推高了白及价格。
2015-2017年白及受高价刺激,种植面积还是扩大了不少,虽然有不少根茎做种苗栽种下去,但是,用种子育苗栽种的也有一定的面积,2018年在新货产量增加的压力下价格终于跌落下来,在不到一年内从500元下滑至115-120元,2019年小幅回升至150元后,重新跌落至120元,2020年从120元逐渐下滑至80元左右,2021年在80元上下运行一年,2022年小幅回升至90元,到年底涨至115-120元,2023年从120元涨至180元,2024年回落至140元,又反弹至160元,年底再次下滑至120元。
2015-2017年白及高价期间,单株种苗价格在2 -3元,2018-2020年采挖白及亩成本在3万元-4万元,按干白及品成本在200元/公斤以上。2018-2019年白及价格大跌后种苗行情也腰斩,行情在单株1元左右,2021年-2022年采挖的白及成本在80-100元之间。
也就是说,白及经过三年低价,涨价时间不到两年,又跌落下来。
2020-2022年白及三年低价期间,栽种面积并不大,按照生长周期三年推算,2022-2025年采挖面积不大。2023年白及才涨至160-180元,当时育苗面不大,2023年并没有大面积扩种,2024年栽种面积有所扩大,但,远远没有前几年高价时下种面积大,因为2020-2022年低价,种植户多赔钱,多数种植户持观望态度,由此,不难推断2025-2026年采挖面积并不大,2024年白及产新价滑,2025年春季栽种期间价格继续走低,种植户多赔钱,也难以调动种植积极性。
白及生长三年采挖,据种植户介绍,管理得好,亩产鲜货4000-5000斤,如果管理不好只能产1500-2500斤左右,折干率6:1,折干货大约150-350公斤,平均亩产干货200-250公斤。
2023年白及种苗价格10元/市斤左右,3年的管理工费,再加上农药化肥大约5000元,自己培育种苗种植户成本大约在5000元/亩左右,买苗自种户基本成本在1.5万/亩元左右,如果包地种植成本大约在2万元以上。
白及主产地为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西南地区。按照近两年白及鲜货20元/公斤,折干大约6:1,统货加工后大约成本在130元/公斤,目前干品统货卖价70-75元(种植户卖价),已经亏本赔钱。
据业内人士统计,2021年白及总产量为3500-4000吨,2022年白及产量为3000吨左右,2023年白及产量为1500吨左右,2024年总产量不足1200吨。
据了解,目前白及年需求量在3000吨左右,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:一是医药行业,主要用于生产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如快胃片、白及颗粒、白及冲剂、胃康灵胶囊以及作为中药饮片使用。二是工业黏合剂,用于高档卷烟、装裱字画、陶瓷黏合等方面。三是化妆品方面,如白及面膜、香皂等用于美容。
目前白及价格走低,种植户基本无利润,大户多亏本,将打击药农种植积极性,进一步影响三年后的产量。白及依然有利好存在,有货者不必恐慌。随着白及货源的实际消化,库存也逐渐不断减少,后市行情有望东山再起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